淹城旅游区传说与考证
神龟救奄
相传,商汤时期,山东泰山南侧的汶泗流域有一黾(miǎn音免,古水名,在今山东。)姓的部族方国,族民素有崇龟的习俗,因而由“大龟”合文为“奄”,作为国名,标志着其氏族徽神圣意象的升华:龟族即奄族。
后来,奄族因追随商纣,被周武王讨伐殷纣时灭国。族民迁移山东曲阜东部。不料数年后,奄国又因牵涉“三监”叛乱,再次被周公旦东征时赶杀,奄君遭残。 族民只得拥新君徙至淮夷之地。但周朝新君成王担心奄族还存谋反之心,欲以赶尽杀绝而后快,于是率兵亲征。小奄君无奈,只得再次带着族民向东南方逃避。
他们逃到长江边,却被滔滔江水阻拦。小奄君听得追兵杀声越来越近,急得手足无措,仰天长叹一声:“天亡吾奄耳!”说罢欲跳江自尽。此时,他随车携带的一只乌龟突然开口说道:“主公勿忧!”说罢跳下车来。这是一只怪异之龟,身长六只脚,被他人嫌弃,是小奄君自幼饲养。只见这六脚乌龟飞快爬到水边,伸长脖子喝起水来。但听得水流哗哗作响,被乌龟大口大口吸入肚中。乌龟呢,见水便长,不一会大若丈余见方。此时,六脚龟示意小奄君和族民站到它的背上。说来也怪,小奄君和族民依次往上站,却不觉得拥挤。乌龟见族人全部站上去后,嘱咐他们千万不可睁眼。
六脚龟一声长啸,顿时狂风大作,飞沙走石,六脚龟中间两只脚变成一对二丈长的翅膀,腾空而起,眨眼功夫便飞过江面。落在南岸后,六脚龟收回翅膀,竟向东南方飞快爬去。族民站在龟背上虽然稳当,只是听得耳边呼呼风声,也吓得都抱成一团,谁也不敢睁开眼睛。
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六脚龟爬到了江南一片沼泽荒地,终于累垮了。它停下脚步,转身看看背后是否还有追兵。当它艰难地转身向西北方一看,只有一望无际的荒芜沼泽之地,才放下心来。不料,它这一转,却再也无力动弹了,仅仅一炉香的功夫便气绝身亡,身体慢慢地陷入湿地里,凸现出一个方圆数里的龟形图案。
小奄君和族人见状,放声大哭。为纪念六脚神龟的大恩大德,小奄君即下令按地面龟形开河筑城,让神龟永远留在奄族人身边。
后来,奄城成了龟形,神龟的头尾和六只脚成了八条河浜,奄城大门设在龟口之处,朝着西北方了。
双龟造河
相传,奄君被神龟救至江南一片荒芜沼泽之地后,依照神龟图形开河筑城。无奈此工程量大,族人在沼泽地行走十分困难,加之工具简陋,劳动效率低,所以掘河筑城进度十分缓慢。此事愁得奄君日难进食、夜不成寐。
这天晚上,奄君又愁思交加,一直苦思冥想,直至凌晨才昏昏欲睡。在睡梦中,他忽然看见神龟满身创伤,从门外走来。奄君连忙迎上前去说:“君何居?”神龟说:“勿问。君造河不力,可至我腹中掘穴,有两小龟助君。”说罢,神龟用爪扒开肚膛,顿时鲜血流淌。奄君见状,大哭而醒。次日,奄君依梦中神龟所言,在龟形地中央挖掘起来。半天工夫,挖成两个丈余深穴,见穴洞之中果然卧眠一黄一白两只小龟。奄君小心翼翼将两只小乌龟捧起。谁知这两只小乌龟见风便长,不一 会便长成丈余见方,“呼”的一声钻入沼泽地里,按照龟形图案拱土造河。
两只小乌龟拱呀、堆呀,一连三天三夜,终于拱出了三条环形河,筑成三道环形城。城河雏形完成后,两只小乌龟又恢复原形,跳进那两方深穴卧眠不动。
后来,族人便将位于子城中的两深穴叫做“金井”、“玉井”。传说,每当天空出现“七云天”的时候,金龟藏身的金井中便鼓乐声声,金光闪闪。另一口玉井中(又名玉龟井),小白龟每隔十天生蛋一枚,蛋大如拳,晶莹剔透。蛋日积月累,不断在井底堆积,以至井内如星光闪烁,白玉生辉。据说如有人吃到此白龟蛋, 吃一枚可祛疾,二枚可壮体,三枚可延年。当然,一般人难以吃到,只有积德大善之人,方可享用。
这两口井一直存留2000多年,直至光绪年间才湮没了。
千古怨恨王女墩
在淹城外城的西侧,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,当地人称其为头墩、肚墩和脚墩。关于这三个土墩,还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呢。
话说奄君造成奄城后,不久,夫人生下一女。奄君遂以三道奄河为意,为女儿取名淼。公主淼自幼聪明善良,长到15岁时己出落得像支出水的芙蓉,娇艳无比,是奄君夫妇的掌上明珠。公主淼勤劳善良,温柔美丽,精于蚕桑和纺纱织布,又酷爱琴棋书画,能歌善舞,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好姑娘。
邻邦留城的公子炎野心勃勃,觊觎奄城疆土,又对公主淼垂涎三尺,便勾结奄城贪财的木大夫,骗取了奄君的信任,当上奄城驸马。有一天,公子炎乘奄君外出之际,盗用公主的名义,骗得了后花园的钥匙,偷去了奄君的护城之宝白玉龟。
公子炎怀揣着白玉龟正欲逃出奄城时,恰巧碰到公主从练兵场回来。公主见状,便指责公子炎的卑劣行径,并要以军法处置。公子炎见事情败露,遂假意十分愧疚,请求公主原谅。而后,他乘公主不注意之时,拔出短剑——公子炎的铜剑穿透了公主的胸膛,善良的心灵被邪恶的无情剑剌伤。公主来不及呼唤,来不及再看一眼哺育她的水土,便倒在了血泊之中。
公子炎丧心病狂地将公主淼剌死后,仓皇出逃。奄君得知消息,急速赶回奄城,在半路上截住了炎,一场厮杀后将白玉龟夺下。
奄君回到子城,见女儿不幸罹难,不禁痛哭流涕,悲痛欲绝,遂以白玉龟等珍宝陪同公主,厚葬于内城墙上。奄君恐怕日后有人盗窃公主墓中珍宝,便在出殡时一气筑了三个坟墩,让他人真假难分。
此后,人们怀念公主淼,每到清明时节,便前往祭奠。同时带上一掬泥土,添在公主坟上,培土植树。久而久之,公主墓堆成了三个大高墩。为方便指点,人们给这三个墩依次取名为头墩、肚墩和脚墩。
由于人们拜谒公主墓时,许愿十分灵验,后来人们就将公主淼叫成“百灵公主”了。于是,一段凄美的传说千古传播,至今仍感人肺腑。
奄王金索
当年的淹城原来一直叫奄城。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,当地有一个奸恶贪心的财主,霸占了奄城河。一年夏天,财主雇了几个渔民到奄城河里去捕鱼。老财主怕渔民暗中藏拿,除了派庄丁在河边把守外,他还三天两头亲自坐镇监督。
捕鱼的第八天,有位渔民忽然从河里捞出了一条绳索,索头足有手臂这么粗,在阳光下金光熠熠,格外耀眼。“宝贝!”老财主一见,心里格登一下。他急忙赶到河边,大声喊了起来:“快放下去,这是我家祖先留下来的宝贝,特意放在河里镇风水的!”他还煞有介事地吓唬渔民,谁要是随便拿了这条宝索,就会有灭门之祸,还会连累全城百姓遭灾。渔民一听,赶紧将此索丢入河中。
当天晚上,老财主带着儿子,乘着月色悄悄地来到淹河边。他俩划着小船赶到渔民白天捞索的地方,将一排滚钩放入河中。不一会,滚钩扎住了绳索,父子俩便用力往上拉。刚拉上来一小段,老财主就急不可待地俯下身去,用舌头舔了舔索头,惊喜地大叫起来:“甜的,是金子!”这一发现使老财主父子俩欣喜若狂。两人全然不顾腰酸背痛手乏力了,在小船上一前一后,拼命地往上拉。
拉呀拉呀,两人拉了好半天,金索很快就把小船的中舱装满了。说来奇怪,这金索却像没有尽头一般,不管怎么拉都拉不完。很快,前舱也装满了,后舱装满了,河水己漫得平了船沿。可是,老财主正拉在兴头上,哪里肯放手,还是拉啊拉。终于,小船承载不起啦,河水哗哗地灌进船舱,小船迅速往下沉,眨眼工夫就沉入河底。这时,老财主想丢开金索向上冒。哪知那金索却像粘在他手上一样,甩也甩不掉。不一会,老财主父子就沉入河底,灌了一肚子的淹河水——淹死啦!
原来,那条紫金索是奄王当年系在独木舟上的纤绳,后来奄王兵败时沉到河底。平时,人们都看不到什么,只有在每年八月十五的深夜,明月当空时,才能看到一阵阵金光直冲云霄,而从未有人捞到过什么东西。不巧,这金索却给贪心的老财主发现了,而又使贪心的老财主受到了报应,被金索活活拖进河里淹死了。
自此,奄城就被人们喊成了“淹城”。
火攻奄城
传说在奄城的东北隅,有座留城。留王觊觎奄城已久,他知道凭武力
强攻奄城不会取胜,便改用百般讨好的办法,取信于奄君。后来,留王的儿子炎被奄君招为东床驸马。
没过多久,公子炎给奄君出了个点子,在外城墙上遍种狗蒺藜。狗蒺藜的锐刺密密匝匝长满城头,连狗也钻不进,可以加强城防。奄君一听,认为这个主意不错,于是令军民依计而行。留公子炎见一计得逞,又出了第二个点子,让奄君在内城墙上遍种扁豆,他说扁豆花开时丽紫粉红,云蒸霞蔚般的绚烂,成为奄城的天然装饰屏障。公子炎的细密心思和投其所好的手段,又得到了奄君的夸奖。
炎夏,奄君站在子城城头观赏,看到扁豆花开,红霞一片。想到风景如画的淹城将是坚不可摧的堡垒,奄君非常高兴。
但是,一到冬天,土城墙上的天然城防——长满锐刺的狗蒺藜都枯萎了,曾经绿叶红花的城墙奇景扁豆藤也枯黄一片。留王认为时机已到,先让公子炎去偷奄国之宝白玉龟,事败之后即发兵攻城。
留兵在奄城外用火箭射向内城墙上的狗蒺藜和扁豆藤,顿时整个奄城燃成一片火海,留王之子乘机攻下了奄城。奄君败走后,四处奔波,联络邻邦三国,三天后搬重兵杀回奄城,一举歼灭了留王父子。
瑶岭钟声
“瑶岭钟声”顾名思义,就是敲钟的地方,它原是奄君用来省衰事、明心志的场所。
原来,奄族是在北方的一个方国,只因祖上助纣为虐,被周王三次讨伐,逃难至此。为使族人及后代牢记前事之鉴,发奋图强,小奄君修筑好奄城后,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内城岗上辟一场所,在大树上悬挂一只半人高的铜钟。每天清晨和暮晚,奄君带领大臣在这里为前人劣行忏悔,为立志强国宣誓。
每到此时,司仪便敲响铜钟,“当当”的钟声催人奋发。后来,因为这里地势独特,贯通三河,便同时用作军事防御的烽火台。据说当时每当发现敌情,奄君便在此敲钟鸣警,警示全城进入战备状态。当年敌军火攻奄城时,奄君就是在此亲自敲响大钟,号召军民保家护城。
从后来的考古中发现,春秋时代,这三条护城河是串通的,在如今地表1.8米以下处,还存在着两条春秋时期的河道遗址。
龙泉通江
在淹城东南方的外城河之中,有一处叫龙泉,又名龙潭,此处水流长年不竭。传说,当年神龟救奄人过江时,吸足了长江水。到此落脚后,便将一肚子的水留在这里。谁知,此水渗入地下后,竟接通了长江。所以,这里的水清澈见底,甘冽可口,与当地的水质完全不同。
此水与外河连接处,清浑分明。靠这龙泉水浇灌的庄稼,也长得特别旺,出产的大米、山芋、豆子等食物,品质上乘,营养倍增。
清咸丰六年(1856年)大旱,赤地千里,当时百条河道干涸龟裂,而独有淹城内外城河之水清澈如常,水流未涸,原因就在于有了这口龙泉,淹城人和邻近的村民就靠此龙泉水度过了这场大灾。
这里曾流传着“龙女嬉水,玉龟造河”的神话故事,还有一首民谣:“龙泉之水东海来,万年不枯香甜美,滋润两岸万物生,金赤龙女白玉龟。”相传这里曾是公主淼划船嬉水之地。
岳飞屯兵淹城
宋建炎四年(公元1130年) 春,岳飞率军驻扎于常州淹城,以南控广德、西观溧阳之势,截击完颜宗弼军渡江北归。
岳飞在屯兵淹城的短短时间里,组织兵士进行训练。岳飞对军队要求极严,士卒擅自拿人民的一根麻用来缚草,即被斩首号令。他特别注意练兵,冲山坡,跳壕沟,都穿着重铠练习。岳飞能左右发射,他的士卒也都能左右发射。
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卒,严格依照命令行动,就是突然遇到敌人,也不会动摇。岳大帅赏罚分明,关心士兵,经常替病号调药;将士远征,他经常慰问他们的家属。作战牺牲的,抚养他们遗下的子女。凡有赏赐,都平均分给部下。
岳飞身体力行,生活简朴。据说,他有句名言:“文官不贪钱,武官不怕死,天下就会太平。”就是在淹城出兵攻打敌军时对将士们说的。
当时,金兵占领溧阳,岳飞派刘经率领部队,乘夜出击,杀敌五百,活捉女真、汉儿军及伪溧阳知县等12人,收复了溧阳。南下金兵狼奔豕突,到处烧杀掳劫,金兵窜到宜兴金泉乡。岳飞率军追到宜兴,与金兵在宜兴城南相遇,双方在百合场展开激战。岳飞亲自率军与金兵厮杀,双方军门遥对,战鼓咚咚,人马嘶叫, 刀枪剑戟的撞击声,杂似松涛竹啸,战尘蔽天。岳飞横枪跃马,千百健儿越杀越勇,金兵不敌,狼狈向北逃窜。岳飞追杀一阵,派岳云率兵赴常作战。
据传,岳飞亲率部队扎营离常州城20里的淹城,张宪、王贵、傅庆引本部兵马,伏师戚墅堰桥南,遣傅庆、王万领兵伏西河滩,又令岳云、张宪率兵扮作溃军伏新闸,遣李道、姚政东西援应,留刘经守营。不几日,岳飞亲率一千岳家军,与金兵在常州东郊相遇,双方展开血战。顿时,战鼓声声,伏兵四起,岳飞四战皆捷,兀术率军向西奔窜,敌人死伤和溺死者不可胜计。岳飞又从后掩杀,金兵横尸15里,活捉女真万户少主李堇、汉儿李谓等11人。
金兵西窜时一把火把常州烧成一堆废墟。岳飞率军追击,向建康进发,在清水亭再与金兵接仗,又获大胜,敌人横尸十里,活捉女真渤海汉军四十五人,更斩耳环兵175人,获马甲金鼓无数。
当年岳大帅帅府在淹城内城坡地上(今南边村位置),帅府为坐北朝南的六间厅屋,横宽六丈,进深二丈六,檐高一丈三尺六,大门外的大红立柱有一抱粗。帅府门前抱柱上有一副楹联,上联曰:武官不怕死;下联为:文官不贪钱;横批:精忠报国。此帅府遗址于1930年被当地商人孟二芽拆除,木料运往城外高田村建造庄家祠堂。至1990年,庄家祠堂被拆,木料又给人买去建造厂房了。
岳帅墨宝留淹城
岳飞是文武双全的名将,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屈指可数。
建炎四年(公元1130年),岳飞28岁,率兵2000人与金兵战于常州城下。从金人手中夺回常州后,接着横扫金兵,收复镇江、建康(今南京)等江南 大片失地。同年在宜兴、溧阳、广德,破郭吉等大盗众匪,六战六捷,使百姓免遭蹂躏之苦。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被国人广泛传颂。
但是,人们很少知道当年岳家军驻扎在淹城时,岳飞曾留下诗词墨宝。
相传,岳飞当年奉命赴毗陵(常州)抗击金军,路过宜兴张(章)溪时,拜访了高士张完,并题赠《七绝·过张溪赠张完》,诗曰:“无心买酒谒青春,对镜空嗟白发新。花下少年应笑我,垂垂蠃马访高人。”
该诗首句“无心”,说的是初本无意,事出自然。“谒”,言禀告,陈说。“青春”,此处作青少年时代解。二句“嗟”,即感叹。末句“垂垂”,谓下垂貌, 或作“渐渐”解。“蠃”,指瘦弱,疲病。“高人”,言超世脱俗的人,多指隐士,此处是指张完。张完答诗曰:“相别相逢不记春,眼前非旧亦非新。声求色相皆 邪妄,莫认无疑是惜人。”
后人将岳帅此诗勒石存于淹城,《常州府志》记载,至清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 “今勒石尚存”。此后,碑石何存,现已无考证。
同时,常州还发现了岳飞屯兵淹城时的两个手书题词。一是岳飞给常州苏东坡后人修谱时的题词:“眉山苏氏传世至宝”,一是岳飞给武进王氏修谱时的题词:“王氏世宝”。
行雍僧独修茅庵
清顺治二年(乙未年,1645年),50多岁的四川行脚僧行雍前往东海龙池,从茅山翻山道后经过武进。偶然听说武进南部有一古城遗址,淹溪古 迹,曲水环围,苍柏郁秀,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,不觉兴趣盎然,大步赶往。行雍僧在淹城内游览片刻,至子城区却看见寺院风雨不蔽,观音大士和众菩萨佛像颓 败不堪,不禁感叹,顿生恻隐之心,当即发愿重建此寺。
于是,他改变了东去的计划,决定对茅庵暂作初步修缮。三天后,他在子城内选择一亩多地,挥镐开挖庵屋地基。自此,行雍僧日作夜息,风雨无阻,积砖聚瓦,独造茅庵。
多少年来,他劈柴担水,肩穿足裂,艰苦异常。一开始,邻近的众百姓漠然视之,难得有人去帮助一二。行雍僧生性老诚,不善外出募化,只将随身仅有携带的钱财开销,省下口粮,节俭度日。有时便为求佛的施主诵经讲法,获得少许酬金。慢慢地,诵经的酬金积累起来了。
后来,施主们得知他如此诚信,不为名利,为之感动,纷纷随缘布助。真可谓积沙成塔,集腋成裘。10多年下来,庵屋盖好后,行雍僧又购买了警钟鼓乐等一应器物,墙垣完固,地砌磨砖,栽松植竹,佛像重修,香火不息,鼓钟复鸣。
此时,行雍僧已届73岁了。康熙辛末年(1668年)正月初七日,众僧勒石纪念,乡邻传颂。